快速导航箭头
(一)发病原因
本障碍是个人对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如丧偶,出国,移民,参军,退休等)不能适应,而持续处于情绪障碍和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异常状态,由于对同样的应激源许多人都能顺利处置,无任何异常反应,而病人却出现精神障碍,说明个人的易感性对适应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仍需肯定如果没有应激源,也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1.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环境和家庭的变迁,人际关系恶化,工作和学业受挫,亲友死亡等,某些因素还带有特定的时期如新婚期,毕业生求职,离退休后适应新的生活规律等.
2.个性因素
对于同样的应激源许多人都能顺利处置,无任何异常反应,而病人却出现精神障碍,说明个人的易感性对适应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但应该肯定如果没有应激源,也就不会发生适应障碍,另外社会适应能力欠佳,应付方式生硬和单调及个体遭受应激时的生理状况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也易产生适应障碍.
(二)发病机制
1.应激源
引起适应障碍的应激源可以是一个,如丧偶;也可以是多个,如事业上的失败和亲人伤亡接踵而来,应激源可以是突然而来,如自然灾难;也可以是较慢的,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不融洽,某些应激源还带有特定的时期,如新婚期,毕业生寻求职业,离,退休后适应新的生活规律等,应激源的严重程度不能预测适应障碍的严重程度,还要看应激源的性质,持续时间的长短,可逆性,处境和个体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情况(Gelder M,1996),例如面对明显作用的重大应激源,像被扣作人质,遭受恶劣的非人道待遇,此时情绪或行为方面的障碍则难以避免,还有青少年的脆弱性,对应激源的体验较深,也是危险因素之一,适应障碍也可发生于一个集体,如学校,自然灾害人群等.
2.个性心理特点
在同样的应激源作用下,有的人适应良好,有的则适应不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现适应障碍,这就有理由推断患者病前个性心理特征(即人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个体的脆弱性特点,应激源的强度并不很大,便有可能引起适应障碍,这种个体不同的脆弱性部分可能与既往生活经验有关(Gelder M,1996),所以,适应障碍发生与否,要同时权衡应激源强度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因素.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025-82296000
淳化镇青龙山
025-52290371/5025-2298370
南京市建邺区南湖路7号
025-86613065
南京市雨花区中华门外
025-86701886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010-82266699(总机),010-82266688(总机)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路12号
010-62553297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花园北路51号
010-82806151(预约挂号),010-82801984(查询)
北京市海淀区上庄解放军261医院...
010-82470001,8247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