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男科 妇科 儿科 产科 传染科 肝病科 肿瘤科 皮肤科 性病科 耳鼻喉 内科 外科 口腔科 骨科 神经科 眼科 中医科

百姓导医台

疾病查询
按科室 按部位 按拼音 按人群
首页>百姓导医台>查疾病>儿科>小儿综合>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病因 共收录9858个疾病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病因

其他名称:小儿脊肌萎缩症,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症,小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常用药品 推荐专家 好评医院
进入小儿综合频道了解更多讯息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病因

一、发病原因病因尚未明确.根据家系分析,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部分为基因突变引起,是否有生化的缺陷尚不清楚.本病3型都是常染色体5q12-14等位置基因异常.男女均可患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患儿的同胞中常见此病.由于存在基因缺陷,胚胎早期脊髓前角细胞正常,凋亡过程病理性延续,使患者生后运动神经元不断变性坏死.

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1990年Gillian等报道SMA基因位点在染色体5q11.2-11.3.1994年Meli等发现严重型SMA(Werdnig-Hoffmann型、患者在5q11.2-11.3发生较大的基因突变,而轻型患者(Kugelberg-Welander型、则无基因突变或突变较轻.

目前发现的与SMA相关的基因有2种,即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基因(neuronal apoptosis inhibitory protein,NAIP、和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neuron,SMN、.NAIP基因定位于5q13区,67%的SMA患者发生此基因突变,相比之下正常人群中突变率仅2%.SMN基因也定位于5q13区,约98%以上的SMA患者发生此基因突变.5q13区存在2个SMN等位基因:SMN1和SMN2,只有SMN1基因的纯合缺失才会导致SMA,而SMN2基因的纯合缺失则出现在5%的正常人群中.96%的SMA患者提示有SMN1基因突变,而4%并非与5q13连锁.5q13连锁的SMA患者中,96.4%显示SMN1外显子7和8或者外显子7出现纯合缺失.SMN基因有多种拷贝[SMNt(telomeric、、SMNc(centromeric、],以及不同外显子缺失的遗传异质性,给SMA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关SMN基因拷贝数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尚在观察中.正常人的每个SMNt和SMNc都有2个等位基因,SMNt的2个等位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疾病有关,而SMNc的突变与疾病很少或没有关联.目前研究表明在部分SMA-Ⅱ型和SMA-Ⅲ型患者中SMNt转化为SMNc,意味着随着SMNc拷贝数增加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

已知SMN基因的产物能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但其确切功能尚未阐明.与正常人群相比反应产物在SMA-I型患者的神经元中缺失,而在SMA-Ⅱ型和SMA-Ⅲ型中减少.如果这些研究被进一步证实将为了解SMA的发病机制迈出重要一步.正是由于基因的突变、转化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最终导致肌无力、肌萎缩.

病理改变 各型SMA有不同的病理特点:

Ⅰ型:肌肉病理特征是存在着大组分布的圆形萎缩肌纤维,常累及整个肌束;亦见肥大纤维散在分布于萎缩纤维之中.两型纤维均可受累,并呈不完全同型肌群化.萎缩肌纤维与那些未成熟纤维以及发育障碍呈胚胎期肌纤维的外观相似,有作者称此为胚胎型或婴儿型肌纤维.

Ⅱ型:肌肉病理形态改变类似SMA-Ⅰ型,但大组萎缩肌纤维不常见,而同型肌群化现象则更为突出.一些年龄稍大,进入相对稳定期的患儿,可出现继发性肌性损害改变,包括中央核增多、肌纤维撕裂等现象.

Ⅲ型:本型在肌肉病理上可有多种表现.某些病例仅显示轻微变化,如小组同型肌群化,少量萎缩肌纤维等;其形态大致正常.多数严重病例,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表现与病期相关.儿童早期,以萎缩小纤维为主,可见同型肌群化.病程后期,以同型肌群化为主要特征,合并成组或成束小点状萎缩肌纤维.本型肌纤维肥大改变十分突出,直径可达100~150?m,常合并继发性肌原损害,包括纤维撕裂、中央核改变、NADH染色见蛾噬样及指纹状纤维、少量坏死和再生纤维、巨噬细胞浸润以及间质脂肪结缔组织增生等.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推荐医院

  • 南京市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综合

南京市姜家园121号

025-83348666

南京脑科医院 三甲 专科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025-82296000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东院) 三甲 综合

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262号

025-83429265

江苏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专科

南京市东江北路368号

025-86211033

浏览过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