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男科 妇科 儿科 产科 传染科 肝病科 肿瘤科 皮肤科 性病科 耳鼻喉 内科 外科 口腔科 骨科 神经科 眼科 中医科

百姓导医台

手术查询
综合搜索
首页> 百姓导医台> 手术项目> Rathke裂囊肿手术> 手术详情 共收录7197个手术

Rathke裂囊肿手术

常用药品 推荐专家 好评医院
进入 神经外科 了解更多讯息

Rathke裂囊肿手术详情

Rathke裂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囊肿,来源于胚胎颅咽管的残余上皮细胞。在胚胎4周时,原口上方外胚胎层细胞向上凸出形成Rathke囊,在胚胎7周前闭合而成颅咽管,其前壁形成垂体陷凹,以后发育成垂体前叶;后壁细胞增生较少,发育成垂体中叶。Shanklin(1949)在100例正常尸检中发现22例于这两种组织间残存腔隙,其中13例形成小囊肿,储有囊液而无临床症状,将其称为Rathke裂。此后陆续有作者发现该裂形成的囊肿可逐渐增大,对周围结构造成压迫而产生临床症状,将其称为症状性Rathke裂囊肿。E1-Mahdy(1998)报告28例,其中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占71.4%,假复层鳞状上皮占17%,混合上皮细胞占7%;囊内液体透明微黄者占21.4%,粘稠混浊或粘液状者占60.7%,其颜色由绿至棕褐色不一。此外,也有作者报告其内容类似上皮样囊肿

发生率

文献统计,在常规尸检中,其发生率为12%~13%。这些病人在死前多无临床症状,只有在其增大,压迫周围结构才产生临床症状,称为症状性Rathke裂囊肿。在20世纪80年代前,CTMRI尚 未普遍应用,诊断甚为困难,仅有个案报告。Yoshida(1997)统计以往文献仅报道34例。以后由于CT和MRI的应用,其发生率明显增 加,Voelker(1991)文献统计为155例,E1-Mahdy(1998)报告手术的垂体区病变400例中,28例为症状性Rathke囊肿,占 7%。据该氏报告,这些囊肿一般位于蝶鞍内垂体前叶与中叶间,较大的囊肿可达鞍隔上垂体柄及漏斗周围,个别囊肿内含实质性瘤块,或与难染性垂体腺瘤或颅咽管瘤合并生长,有时向上可突入第三脑室

临床表现

症状性Rathke囊肿可见于各种年龄,但多发生于40~50岁之间。病程缓慢,平均3~4年,但亦可因发生垂体卒中而迅速发病。一般临床症状为头痛视觉障碍及内分泌改变。在内分泌改变中最常见者为全身无力、性功能减退、发育迟缓、尿崩、肥胖等。有的病变向上发展,引起垂体柄受压扭曲,使血泌乳素增高;在女病人表现为闭经、泌乳,男病人表现为阳萎。血化验除泌乳素水平增高外,其他多项垂体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水平降低。囊肿向上发展者还可引起视力视野改变。个别病例报告有无菌性脑膜炎继发性空蝶鞍,或在囊肿内形成脓肿等。Thomas(1998)统计,文献上报道Rathke裂囊肿合并颅内感染者共9例。此外,也有个案报告病情突然恶化,发生垂体功能低下或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垂体卒中等。因此,多认为本病应及时治疗。还有个案报告该囊肿可与垂体瘤或颅咽管瘤共同生长

影像学检查

CT与MRI检查可见Rathke囊肿为鞍内或鞍内-鞍上的囊性占位病变,很少仅为鞍上占位性病变,需与囊性垂体瘤、非钙化性颅咽管瘤、鞍区上皮样囊肿及蛛网膜囊肿进行鉴别。CT检查所见:据E1-Mahdy(1998)统计,73.3%为低密度囊肿影;26.7%为混合密度影,后者常代表其囊肿内有实质性垂体瘤块或卒中;7.1%可见囊壁钙化。MRI所见不一,囊内信号高低多与囊肿内容有关。据E1-Mahdy(1998)统计,T1加权像为高信号者占54.5%,低信号者占36.4%,混合信号者占9%。T2加权像为等信号者占54.5%,高信号者占31.8%,低信号者占4.5%,混合信号者占9%。手术见其囊壁厚或钙化,有炎性反应,囊液绿或棕色粘稠,有变性血红蛋白,约占18.1%。上述影像学改变有时与颅咽管瘤很难区别,故Landolt(1992)曾指出,Rathke囊肿的诊断有时很难,只有仔细地分析病史与CT、MRI等影像学资料,结合手术及病理学所见才能确定诊断。一般手术见到囊壁光滑、无钙化,囊内为黄色稀薄或粘稠液体,无实质性瘤块,多支持为Rathke囊肿(图4.3.1.3.7-1)。

Rathke裂囊肿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