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箭头
通过外科手术将椎板一侧或双侧切开,使椎板向后外侧移位以扩大椎管。最早由日本平林和中野报道,后经许多学者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并提出了改良的手术方法。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26.3.1-1~3.26.3.1-3)。 查阅更多↓
主要由于术中操作不当所致,尤其是椎管狭窄严重者。选择合适的器械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很重要。
主要与切口缝合前创面止血有关。局部出血可形成血肿。血肿如发生在开门侧的硬膜外可引起压迫,使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
与术中固定有关。由于固定不牢固,使得已经开门的椎板恢复原位。如开门侧关门后椎板边缘陷入关节突内侧,进入椎管,则更加重椎管狭窄,甚至造成新的致压物,进一步改进固定方法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由于铰链侧椎板切开过深,或在开门过程中完全骨折,使整个椎板呈游离状态,两侧截骨处均不能紧密接触,不能骨性愈合,反而成为脊髓的骨性致压物。
1.严重的颈椎椎管狭窄,狭窄范围在3个节段以上,甚至全颈椎广泛退变增生并有脊髓压迫的患者。原发性椎管狭窄症者,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小于0.75,或椎管绝对值低于12mm者。其中尤以一侧症状为重而另—侧较轻者更适合于本法。
2.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呈连续型、混合型或间断型,累及范围广泛。此外,当局灶型骨化物直径超过椎管直径50%,前路手术风险太大时,应首先考虑行后路手术。
3.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至少有3个或3个以上椎节受累。
4.某些颈椎病或颈椎创伤患者经颈前路减压并植骨融合术后,合并椎管狭窄症、或椎管后方黄韧带肥厚或皱褶对脊髓造成压迫者。尤其是MRI矢状位成像显示脊髓呈串珠样改变者。
5.黄韧带钙化症,虽不多见,但可引起椎管狭窄症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需行后路减压。为更多地保留颈椎后结构的完整性,此种术式更为理想。
1.椎板铰链侧宜先行操作,一旦内外皮质全断裂时,可另选对侧作铰链侧。气钻或电钻磨外板时,必须准确确定在关节内侧的椎板上进行。过于靠外将损伤关节突并导致神经根损伤,过于靠内侧,则椎板外侧残留过多,影响减压效果。椎板外层皮质骨一旦磨透,即显出松质骨,出血量明显增多,此时应停止进一步操作。
2.开门侧椎板切割时,不宜过深,防止深及椎管内,损伤脊髓和神经根。
3.椎板开门不可过大或过小。太小起不到减压作用,太大则容易造成铰链侧椎板完全性骨折,使开门和开门后固定困难,甚至造成医源性脊髓压迫。
4.目前尚无较好的方法来处理开门后的固定。牢固固定棘突于铰链侧十分重要。在开门侧将同侧肌肉作适当分离填入其间,有利于阻止术后关门。